世界正变得越来越混乱。
圣经早已告诉我们:混沌、空虚和黑暗是世界的本来面貌。然而,我仍然认为道德与良心至少能在某种程度上发挥着作用。
但最近发生的一些事情让我对圣经的可信度更加坚定,同时也让我对人的期待逐渐消失。
基督徒一般都会承认自己是恶的
神也早已指出,人终日所思想的尽都是恶,人心比万物都诡诈,坏到极处。
大卫也承认,我们是在罪孽里生的,在母亲怀胎的时候就有了罪。
许多人虽然口头上承认自己是恶的,却并未与自己的生活相连接。神之所以指出人们的恶,并加以审判,是因为他希望人们能从恶中得以释放。
被罪恶污染的人,只有一条出路可以脱离恶——不信靠自己。
换句话说,当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恶,他就必须学会不信靠自己,而这正是走向正道的方法。人的恶源于对自己的信赖,而所谓“自己”,其实就是自己的想法。
据说,人每天会产生五万多个念头,而这些念头大多是消极、悲观和绝望的。如果一个人不否认自己的想法,他的生活便会朝此方向流逝下去。
历史上智慧的人,往往不是独自生活的人,而是愿意与他人同行的人。也就是说,他们身边总有能帮助他们对抗自己想法的人——一位引导者或辅佐者。
我从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中得到过一些启发
唐太宗身边有敢于直言的臣子,他听取忠言,将其作为自己的镜子,因此能够成为一代明君。
据说他有三面镜子:铜镜——可以照出自己的仪容服饰;史镜——可以映照历史的兴衰成败;人镜——可以映射人世间的得与失。
当魏征去世时,唐太宗痛惜地说:“我失去了一面镜子。”
其中一个有关魏征的故事令人印象深刻
一天,唐太宗正在把玩一只猎鹰,忽然有人通报魏征求见。唐太宗想起魏征平日里常常劝诫他“要居安思危”,便赶紧把猎鹰藏进袖子里。魏征进来后,毫不犹豫地直言不讳,进谏了许多让人听了不太舒服的话。等魏征走后,唐太宗发现袖中的猎鹰已经闷死了。这只猎鹰经过训练,在狩猎时非常有用,因此失去它让他感到十分惋惜和心痛。
他顿时怒火中烧,大喊:“这个老顽固,非杀了他不可!”正在此时,长孙皇后换上皇后礼服,向唐太宗行礼道:“恭喜陛下!”
唐太宗愣住了,问:“为何恭喜?”
长孙皇后答道:“能有敢直言劝谏的忠臣,正是明君的标志!陛下能得魏征这样的忠臣,实乃天下之福。”
听到此话,唐太宗顿时消了怒气,最终没有惩罚魏征。
无论身处何种地位,每个人都会产生各种想法,而能否处理好这些想法,会直接影响到其生活质量。唐太宗身边有能帮他斩断想法的人,这一决定源于他不相信自己的判断,因此我觉得他是一位明君。
当大卫被扫罗追杀时,有一天,他接到与非利士毗邻的基伊拉居民的求救信息。基伊拉正遭受非利士人的侵略,他们请求大卫解救。
此时,大卫心中涌现出许多想法:“我都自身难保,哪还有能力救别人?”
然而,他向神求问说:“我要去救他们吗?”
神回答说:“去救他们。”
大卫的部下纷纷反对:“我们在犹大都无法安身,怎能去和非利士人争战?”
大卫再次向神祷告:“我要去救他们吗?”
神又回答说:“去救他们。”
最终,大卫战胜了非利士人,并受到基伊拉居民的感激。然而,正当他被视为救命恩人,受到热情款待时,却传来了扫罗正朝这里急速进军的消息。
“神啊,扫罗真的会来吗?”
“他会来。”
“如果他们攻打过来,基伊拉居民会把我交在扫罗手里吗?”
他问了一件看似不必问的事情:他们真的会出卖自己的救命恩人吗?
这在常理上难以想象,但大卫依然选择向神求问。
神回答说:“他们会把你交在扫罗手中。”
于是,我们看到大卫离开了那座曾带给他短暂甘甜的基伊拉城,再次踏上荒野之路。
大卫从不信任自己的判断。
撒但的食粮就是人的想法,它依靠吞吃人的想法而存活。
如果我们相信自己的想法,就会成为撒但的猎物。
大卫深知自己的恶,因此他选择彻底不相信自己的想法。
我曾在深圳生活五年,又在香港生活五年。
最不便之处,就是衣物和房屋极易滋生霉菌。衣服只要穿过一次,挂起来不久便会发霉。
霉菌的生长需要湿度、温度和营养这三个条件,只要缺少其中之一,霉菌便无法滋生。
因此,衣服穿过后必须立即清洗、晾干、妥善存放,否则霉菌便会迅速蔓延。
就像我们可以通过消除霉菌滋生的条件来防止其生长一样,
只要我们不相信自己的想法,就能切断撒但的立足之地,使其无法做工。
大卫从不相信自己,无论遇到什么事情,他都会反复求问神,
正因如此,他不给撒但留下任何机会。
对比之下,在《撒母耳记上》第15章中,神命令扫罗彻底灭绝亚玛力人,但扫罗觉得留下肥美的牲畜作为祭物更合适。他选择相信自己的想法,最终被神废除了王位。
亲爱的读者们!我们如何才能战胜自己的想法,如何才能胜过罪?不要给撒但任何机会,要寻求耶和华,遵从他的判断,摆脱自己的想法。愿我们都能跟随圣灵正确的引领。
请到「后台-用户-个人资料」中填写个人说明。
牧羊网 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